如果時光可以重來,我們不確定運去哪是否還能殺出重圍。就像如果時光再來一次,騰訊和阿裏也未必是今日的騰訊和阿裏。但這一切都是時代的選擇、市場的選擇、命運的選擇。即使不是他們,也還會有同樣優秀的企業蹦出。
2015年的航運業還處在最艱難的時期,在李總理提出“互聯網+”的概念下,數字化的春風席卷國際物流貨代行業,那時候的運去哪才剛剛起步。同一時間做平台B2B物流概念的企業猶如洪流。沒人知道後來六年的航運業會是什麽樣?也沒人知道航運業的“七場婚禮一場葬禮”全都發生在之後的那一年(2016年),更不會想到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將周期性航運業帶入到一個“高光”時刻。
後來那些數字化平台都怎麽樣了?
據航運界網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在數字化國際物流平台方麵還頗為活躍的公司有運去哪、鴨嘴獸、箱看看、箱信科技、大掌櫃、艙艙滿、集行通、南京拓撲絲路、運個貨、上海鯨準航運、驗箱寶、箱訊科技、箱盟、一海通等。
盡管在數字化的風口下,各家都在以科技的手段賦能行業,但因為方向選擇和企業自身經營能力的不同,6年來一些曾經知名的企業已黯然退出角逐的舞台。航運界網預計,隨著疫情的持續影響,新一輪數字化的洗牌即將開始,不同於過去的六年,傳統船東已紛紛將觸角伸至物流行業。
最為直接的就是行業巨頭馬士基,該公司首席執行官施索仁在年報業績發布會上曾表示,“我想成為全球最大的航運和物流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我們的目標是服務好我們的客戶,提供強有力的回報,尤其是對於與馬士基有業務往來的所有利益相關者而言,我們要成為一家相當棒的公司。”

可見,航運業中的百年巨頭也開始意識到
國際物流業的市場份額足夠大以及其中的業務價值。那麽數字化B2B的國際物流行業壁壘到底有多高?早在2015年,阿裏集團也曾攜手某公司勇闖航運電商平台,後因行業壁壘高、認知不足等原因而消聲覓跡於該江湖。可見,物流行業的門檻和複雜的行業邏輯讓互聯網巨頭也吃了閉門羹。
航運界網認為,國際物流數字化平台一定來自民營創業團隊,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民營企業的決策速度要遠快於體製內的傳統企業;其次對市場敏感、為客戶而生是民營企業活下去的不二法則;其三,民營企業組織結構靈活,能夠根據市場瞬息萬變的變化迅速調整企業戰略策略;最後借助資本的力量以及資本背後的行業資源,盤活行業痛點,做成企業想做的事。
那麽今天殺出重圍、走在行業前列的運去哪究竟靠的是什麽?業內人士認為,運去哪在科技和IT技術研發團隊上的投入屬於行業前列,並在過往的6年時光中不斷的打磨產品,並向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方麵的應用做新的努力,可以說運去哪已經摸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其次在團隊方麵,6年來高速成長中的運去哪不停的網羅、融匯國際物流與互聯網人才,而這也是國際物流數字化企業的核心驅動力;第三,由於國際物流鏈條長、業務邏輯複雜,因此注定了數字化無法一蹴而就,需要不斷的積累,甚至要從一個又一個的坑裏爬出來,而已經在該領域摸爬滾打了六年的運去哪,無疑擁有其他企業所不具備的先發優勢和不可複製的經驗。
與此同時,在航運界網看來,在這個傳統而複雜的市場裏,更難能可貴的是其公司高管堅定地選擇去做行業中那些難且正確的事。在國際物流情懷加持下,不拋棄、不放棄,在認清行業的真相後依然熱愛行業的精神不可複製。
近年來“國際物流創新平台”融資頻現,是投資人的選擇?還是時代的選擇?
招商局創投總經理呂克儉亦在2021新國際物流生態峰會上從資本的角度講道,從整個行業來看,如果大家都來做,一來重複建設,浪費巨大,二來物流行業本就不是暴力行業,靠企業本身的滾動發展來投入也往往杯水車薪。對整個行業來說,找合適的主體,共建共享這些基礎設施應該是最優的選擇。